用户网站管理 |
| |
|
会员中心 | | |
|
站内搜索 |
| |
|
友情链接 | | |
|
|
创业:为什么非要做大做强 |
|
对于不少民营企业而言,“做大做强”已经不只是具有远大发展目标的口号了,它更像一种强迫症,时时刻刻萦绕在企业家们本已疲惫不堪的心灵之中,放之不下也挥之不去。
用流行的说法,这叫多元化冲动。
过于注重规模效应,盲目地认为只有规模到了一定程度,企业才能跨上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平台,由此引起了不切实际的扩张幻想,这几乎成了许多企业的通病。其实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意图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一定需要具备相对成熟的条件,可每个企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根本无法迅速把握这一新行业的内在发展逻辑,失败往往从开始就注定了。被称为民营企业样本的德隆公司的倒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多而又多的前车之鉴清晰可见,但当企业家们放眼世界的时候,发现那些令人敬仰的伟大的企业(尤其以跨国公司为代表),几乎都是“大而全”的模式,于是很容易被“××500强”的光辉字眼所诱惑,以为只有尽快成长为“巨无霸”,才有资格、才有可能与那些巨人比肩共舞。
也许是这种扩张的诱惑过于强烈,以至于经营者在“不发展毋宁死”的激烈竞争格局中很难把握好度。对于一些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种迹象尤其明显。
最近,一项针对2003年中国非公经济制造业中小企业近13万家样本企业的研究表明,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仅在2000年~2003年4年间就新增了4.4万多家。民营经济呈现出的活力从正面加剧了这种扩张冲动。
据研究者调查,如果把民营中小企业按销售额分成7个档次,1000万元以下,1000万元~5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1亿元~2亿元、2亿元 ~5亿元,5亿元~10亿元和10亿元以上,就发现一个有趣的成长特性:假如设定“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规模档次为100%,后6个档次企业的成长速度分别是前者速度的300%、820%、1507%、3022%、6552%和22211%。这说明,随着企业规模档次的逐级提高,企业的成长速度也呈现迅速加快趋势。由此看来,“做大做强”并不完全是企业经营者的主观愿望,更可能是一种实际竞争格局中的真实需求。
笔者认为,有两个条件决定了企业无法克制扩张的诱惑:其一,现阶段,在有政府限制或技术门槛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如果达不到某种规模根本无法参与竞争;其二,在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惨烈的淘汰机制要求企业必须达到足够的规模和实力,否则很可能在“以大吃小”的食物链中被吞食。
有关调查结果也能证实如上结论。目前,在成长速度前500家企业中,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家具制造、工艺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可以直观地判断,那些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准入受限的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民营中小企业大都具有较高的成长速度。这表明行业壁垒的确能够为行业内企业提供额外的成长优势,同时也表明行业准入的限制,依旧是制约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边是以通用韦尔奇那样无限扩张的耀眼光环为样板,另一边是承受着既有的行业沟壑中无法回避的现实压力,中国民营企业无论从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恐怕都难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大做强”显然也是一种承受着双重挤压的无奈之举。
无论是处于早期创业阶段的企业,还是已经颇具规模正要加速发展的企业,都必须面临这样的诱惑和选择。毕竟,企业的扩张与成长应该是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积累后自然裂变的过程,而不应该凭借某种主观愿望或意志强行拔高以至于扭曲企业成长的路径从而丧失未来。我们的确经历了一个飞速成长的年代,因此,做大做强的 “跨越式”发展正逐渐显露它非理性的一面,很可能成为陷阱而不再是人人都能咬一口的馅饼。
人们常常把无时无刻不在的创业激情,看作一种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他不知疲倦地寻求更快更高的发展。然而,这并不是成功企业的全部。依据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客观条件,摸清企业发展的脉搏,并设定一个合理合规的发展目标,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该具备的素质。它体现了一种控制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当下整个宏观经济面临深入调整的背景下,能够克制诱惑的企业尤其令人钦佩,也只有他们会赢得未来。 |
|